总站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头条资讯  >  本地  >  和孩子从战场走到谈判桌,你只需这么做!
和孩子从战场走到谈判桌,你只需这么做!
2023年04月20日 20:52   浏览:679   来源:潮镜艺术

和孩子从战场走到谈判桌,你只需这么做!

一天晚上,咨询师邹璐收到一位妈妈的微信求助。

“孩子今天又把书包忘在外面了,我说了他几句,没想到,孩子竟拿起水果刀,往自己胸口扎,吓得我什么也不敢说了。”

邹璐听后,马上帮这位妈妈分析,明白问题出在了沟通上。

一直以来,她不停地叨唠,一遍遍嘱咐,孩子却是左耳朵听了右耳朵冒,从不把她的话当回事。

这位妈妈着急地问:“有什么办法,能让孩子把话听进去?”

不仅是她,我们做家长的,都有类似困惑:

“我要怎么催,孩子才能不磨蹭?”

“我要怎么说,孩子才不会乱发脾气?”

我们苦口婆心地劝,孩子是一句也听不进去,还经常表现出对抗。


作为教育专家,邹璐发现:

“父母们的教育问题,大都始于亲子对话,如果育儿有捷径,那一定是有效沟通。”

别小瞧“说话”这件事,把话说好,是激发孩子内驱力,为成长赋能的秘诀。

若想和孩子从战场走到谈判桌,父母们需要掌握以下这6大沟通技巧。


清零刻板印象,不说绝对的话

我们都听过“刻舟求剑”的故事。

知道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,不可故步自封,拘泥成法。

可一到孩子这里,我们却时常成了那个“刻舟求剑”的愚人。

先入为主地给孩子贴上标签,然后死守教条,用刻板印象固化孩子的成长。

你是否也给孩子下过这样的定义:

害羞、胆小、懒惰、自卑、粗心;

不听话、不懂事、不爱干净、不爱学习……

见孩子成绩下滑,就认定他偷了懒;见孩子调皮捣蛋,就断定他不好管;

女儿想穿裙子,你说她天性上就爱张扬;儿子逃了次课,你说他骨子里就叛逆。

孩子不是批量产出的玩偶,会一直保持着固定的出厂设置。

他是个活生生的人,会不断变化,不断成长。

我们要做的,不是“先定义,后理解”,而是“先理解,后定义。”


电影《疯狂动物城》里,互为天敌的兔子和狐狸结成了好友,柔弱的绵羊是幕后黑手,笨拙的大象是瑜伽达人……

导演里奇·摩尔借这个反转的故事,就想告诉大家,每个人都有多面性。

不要让刻板印象限制了你的判断,固化了孩子的发展。

从局限中跳出来,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,去看见和接纳自己的小孩。

对孩子不说“绝对”的话,亲子沟通这件事,才得以实现。


化危为机,转变沟通思路

美国作家乔纳森·海德特曾说:

“在生活中,成长的关键,并不是乐观本身,而是从可怕的经历中吸取意义。”

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不可避免遇到阻碍。

但无论是外界的坎坷,还是内部的冲突,都是我们和孩子的成长契机。

而化危为机的关键,就是父母转换思路,用积极语言代替负面评价。

关于这点,有个小窍门,叫“啊哈”转折。

一旦遇到麻烦,父母心里默念一句“啊哈”,然后从语言上扭转局面。

成绩没考好,“啊哈”,我们终于有机会看见自己的问题了;

竞技场上被淘汰,“啊哈”,我们可以做个旁观者,看看别人怎么做;

不小心搞砸了事情,“啊哈”,我们一起来迎接挑战,战胜困难吧。

把这两个字当成转折开关,及时止住批评抱怨,转而去鼓励、去探索、去解决问题。

只有父母正向思考,开启积极对话,才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。



评价引发危机,观察才是正解

知乎上有人问:为什么我说的话,孩子从来不听?

有个回答一针见血:因为你的话不是事实,孩子为什么要去听“假话”?

不少父母疑惑了,我说话从来都是客观公道,实事求是。

事实,果真如此吗?

见儿子卧室乱糟糟,你说:这孩子真懒惰,自理能力太差了。

发现孩子不合群,你说:这孩子太内向,太腼腆。

孩子不想上兴趣班,你又说:你这孩子,怎么一点爱好没有呢?

发现了吗?

我们说的并非眼前的情况,而是主观评价。

而你的评价,又不是孩子真实的样子,他们听完后,当然会反感抵触。

有句话说得好,评价引发危机,观察才是正解。

想和孩子顺利对话,我们需要分“观察—感受—引导-建议”四步走。

比如,孩子的小卧室乱到不行,你推门进去,说的第一句话,应该是:

“呀,书本在脏衣服下面,袜子跑到了桌子上,我差点踩坏你地上的玩具。”

第二步,感受并引导:

“妈妈小时候,也爱乱丢东西,可乱糟糟的屋子让我很烦躁,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感觉?”

无论孩子是否认可你,你都可以顺利引出下面的建议:

“让我们一起收拾干净,看看心情会不会不同。”

整个对话,没有一个字是对孩子的评价。

但却顺利解决了问题,并暗示孩子,人得保持整洁卫生。

作家克里希那穆提说:不带评论的观察,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。

父母不是生活里的大法官,是孩子的观察者和领路人。



情绪稳定,语气决定一切

看过一个案例,很有意思。

一天,杰克爸爸下班回家后,发现儿子正在偷偷看电视。

他顿时火冒三丈,大声斥责。

杰克一见爸爸发火,慌忙关上电视,躲进卧室写作业。

可半天过去了,杰克却磨磨蹭蹭没写几个字。

又一天,同样的场景再现。

可这次,杰克爸爸却轻声细语地说:“杰克,先写作业。”

他不仅语气温和,还主动陪在孩子身边,耐心指导。

结果,杰克很顺利地完成了作业。

同一件事,同一个爸爸,为什么反差如此大?

那让我们看看,杰克爸爸这两天经历过什么。

怒吼那次,他白天被客户刁难,遭老板痛批,心里憋着一股气儿,看什么都不顺眼;

而第二次呢,他一整天工作顺利,超额完成了考核,拿到了不菲的奖金。

自己的心情不同,对儿子的态度,就天壤之别。

看完这个案例,我不由得心疼起孩子们。

生活中,不知他们多少次为父母的情绪买单,看家长的脸色行事。

成年人最大的自律,是收起情绪,稳定心态。

心理学上,有3个“转换情绪快捷键”,分别是口、手、心。

“口”:每天回家时,假想门口有个树洞,把所有的烦恼说给树洞听;

“手”:回家后,可以抱抱孩子,拉拉小手摸摸头;

“心”:及时和孩子谈谈心,聊聊天,进行感情链接。

情绪稳定的父母,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。



换位思考,对抗变合作

TED最受欢迎的演讲者布琳布朗,曾用一个卡通片,解读过什么是 “换位思考”。

一只狐狸掉入深井,路过的麋鹿热心地凑到井口。

可无论麋鹿怎么安慰,狐狸都对它爱答不理。

过了一会,一只大熊走来,它什么都没说,只是跳进井中,默默地陪在狐狸身边。

布琳布朗说:真正的同理心,不是怜悯,不是说教,而是换位体谅。

尤其是对孩子而言,换位思考的同理心,格外重要。

孩子厌学逃学,去感受孩子的内心,是不是因遭受排挤而害怕;

做事磨蹭偷懒,去了解孩子是否有心事,是否有麻烦;

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孩子很难搞得懂。

然而,只要你学会运用同理心,和孩子建立一种“你的情绪,我会懂”的心灵感应,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
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去控制,而是进入孩子的世界去体察。

深入孩子内心,把握他们的心思,才能让对抗变成合作。



放弃说教,别试图说服孩子

大诗人鲁思·贝本梅尔曾质疑:“语言是窗户,还是墙?”

如果我们总是说教,那语言就是一面厚厚的墙,阻断与孩子的心灵交流;

相反地,用满怀爱意的关切引导孩子,那语言就是一扇窗。

我们需要做的,是寻找窗,看见窗,打开窗。

有位妈妈问长大后的女儿:“还记得吗?小时候你闯了祸,妈妈是怎么教育你的?”

没想到,女儿气呼呼地说:“什么道理也不记得,只记得你很凶,非常讨厌。”

当我们用言语“攻击”孩子的时候,孩子根本不会去听我们讲了什么道理。

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言行上,密切关注家长的一举一动。

说教,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。

体谅孩子的处境,点醒他的梦想,帮他制订计划……

无论哪一样,都好过高高在上地说教。

孩子从来不是说服的,只有他自己,才能解决他的问题。



父母言语里,藏着孩子一生的命运

每个孩子,都随身携带一个隐形工具箱。

会说话的父母,会在工具箱里放上勇气、自尊、智慧、快乐;

不会说话的父母,则把自己的怨恨、戾气、失望留给孩子。

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穿梭,他的工具箱中有什么,对他的人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
《父母的语言》中说:

“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,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。”

父母的言语,藏着孩子一生的命运。

如果想要它结出“我想要,我能行”的果实,那么家长就得给它播下“我可以,我能够”的种子。

好好说话,学会沟通,教育这件事,才能事半功倍。

与家长们共勉。

二维码-500.jpg




头条号
潮镜艺术
介绍
推荐头条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