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站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头条资讯  >  本地  >  星云大师昨日圆寂,佛教行者的传奇人生
星云大师昨日圆寂,佛教行者的传奇人生
2023年02月06日 10:25   浏览:1164   来源:镜报

星云大师:“佛教理念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,社会上人我和谐,国际间平等和平,人人本着佛法的慈悲智慧,彼此尊重包容,欢喜融合,真心实意相待,共创圆满自在的人生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020.jpg

      

      中国台湾网2月5日讯息综合台湾《联合报》、“中时新闻网”报道,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于今日(5日)下午安详离世,享耆寿96岁,弟子们陪在身旁。


报道称,他晚年仰赖洗肾维持健康,但多次出入医院,近期因血压过低、入住高雄长庚医院加护病房,昨天还一度喘到无法进食,惊动医护人员紧急为他洗肾,才得以舒缓,没想到今天就传出圆寂的消息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030.jpg

释星云,出生于1927年8月19日,法号悟彻。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顾问、中央常务委员。

别名星云大师,星云法师,俗名李国深。

释星云是当今人间佛教的行者,为了弘扬佛法,心甘情愿的精神,也让全球佛光人受到国际的肯定。他的足迹,是佛学研究的脚印,他更是今日的台湾佛教之表像佛法的代表人物。

1、世间最好的东西,是欢喜;世间最贵的善举,是结缘;世间最大的力量,是忍耐;世间最强的愿力,是甘愿。

2、将是说成非,非说成是是打妄语外,而心中不诚实的意念才是妄语的根源。

3、我们常听到人说:“真忙!忙得不可开交。”“一事未了一事又来!”无论怎样的忙,要紧的是,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。有人说,忙是福气,忙的日子比较好过。但是,忙也要忙得有意义,有些人太为自己忙,不知道为别人忙;也有一些人,好为别人忙,却忘记为自己忙。

4、一个有用的人,即使是小事,也能做得轰轰烈烈;一个无用的人,大事交给他,最终必然偃旗息鼓。

5、世学有漏,佛法无边;知识变易,真理常新。

6、以拾为有,则不贪;以忙为乐,则不苦;以勤为富,则不贫;以忍为力,则不惧。

7、粗者与人斗力,愚者与人斗气,慧者与人斗智,贤者与人斗志。

8、凡是都是一分为二,一半一半。男人一半,女人一半;好人一半,坏人一半;白天一半,夜晚一半。在这个“一半一半”的世界里,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,几乎是不可能的,也不容易。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,来影响另外的一半,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,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。

9、信其言,不察其行,是智者之愚;信其行,不察其言,是愚者之智;察其言,亦察其行,是智者之智;不察言,亦不察行,是愚者之愚。

10、为学当重闻思修,将来必须说写做,若能具备戒定慧,必可清净乐融融。

11、文物局、旅游局不应该和佛教扯上关系,要还给佛教清净,它不是一个观光的地方,你能到学校里去观光吗?它不是来消遣的。寺院可以参观,以便净化心灵,寺庙是超越的地方,用世俗的人事来管理佛教不太恰当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044.jpg


星云大师:12岁出家,弘法利生80年,为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


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,逐渐的被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包容和融合,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佛教文化,在我国佛教历史上,禅宗六祖惠能的佛学思想更是遍布全球,而《六祖坛经》,更是被佛家四众奉为宝典。


在我国佛教史上,曾出现许多著名的高僧,他们本着慈悲为怀、爱国爱教的宗旨,受到人们的尊敬,比如近代的虚云老和尚、太虚大师等等,那么在当代也有著名的高僧,而星云大师就是其中之一。

星云大师12岁出家,是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,他一生弘法利生,在世界上创建了近300所佛教道场,并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,把“人间佛教”的理念结合实际,运用到现实生活中,被人们尊称为星云大师,其实星云大师之前不叫星云,而是他后来领悟更高的佛法,才给自己命名的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奇人生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052.jpg


星云大师出家之因缘



星云大师在1927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古镇上,他的出生让亲人甚是高兴,为他取名为李国深,而他的外祖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所以他自幼就开始信佛。



到1937年(11岁)时,父亲到南京谋生,自此便不知去向。



1938年(12岁)时,跟随母亲一起来到南京想要找到父亲,可是茫茫人海,想找一个人,无疑是大海捞针。正是在这次机缘下,才成就了他出家之因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057.jpg


当时的他来到这里,刚好遇见栖霞寺的僧人,僧人看到他后,认为他具有慧根,是法门龙象,如若能就此皈依佛门,日后必定在佛学上有一番成就,便问他可愿出家,由于他自幼信佛,便同意,随后便问他的母亲,而母亲更是不同意,最后僧人说,可以教他读书、写字,才勉强答应。




就这样星云大师在12岁时,开始在栖霞山寺,拜志开上人为师,得法名悟彻,号今觉。随后便被送到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。到15岁时受具足戒,随后便四处参学,后佛法精通,成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102.jpg


得观音菩萨点化,成就“星云”之名


星云大师自受戒后,更是一心向佛,精进修持,但是无论他怎么用功,就是无法锲入义理,更不要说背诵佛经和领悟佛法了,此时师父对他说,你要多礼拜观音菩萨,自此他便虔诚的礼拜观音菩萨,希望能够得到加持,过了一段时间,他可以读了,而且还可以背诵下来,甚至还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108.jpg


就这样,他开始真正的领悟佛法,后来去管理图书馆,在3年内更是阅览群书,当看到一幅“星云图”时,深有感触,感受这种浩大无边的境界,希望自己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引导人们的向善之心,于是把法号改为“星云”。



弘法利生,成就星云大师之名



星云大师对佛法精通,更有一颗慈悲之心,在看到人们的痛苦时,便成立了僧侣救护队,希望可以去帮助他们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111.jpg


在1949年,僧侣救护队来到我国台湾,随后便开始弘法利生,用佛法的智慧,去劝导人们一心向善,由于他佛法颇深,皈依其座下的弟子很多。



27岁时,成立虎尾、龙岩念佛会。



29岁时,创办佛教第一所幼稚园—慈爱幼稚园。



随后又主编《人生》、《今日佛教》、《觉世》等佛教刊物。



37岁创办寿山佛学院。



40岁时,创建了佛光山,在此道场宣讲“人间佛教”学说,并为信众讲解正法,让佛光山成为了佛教圣地,随后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佛教圣地。



随后开始到国外弘法,在64岁时,成立中华佛光协会。



次年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于西来寺成立,成为会长。一直致力于弘法利生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120.jpg


星云大师一心向善、慈悲为怀,在其弘法的80年里,在世界上建立了近300座佛教道场,不仅弘法利生,还把我国的佛教文化传向了世界。



星云大师注重佛教本身的教义,用现代化阐释和对人的身心、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化。可谓是真正的利生,让人们真正的正信佛法。


微信图片_20230206094125.jpg


星云大师:真正聪明的人,往往懂得“眼不见为净”!不知道未尝不是一种福气。

星云大师指出,世界之事,你看不到的、知不道的,就不会去计较,就不会患得患失,也就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,这未尝不是一种福气。


在自己的著作中,星云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

汉武帝有两位宠臣东方朔和寿王,都是以聪明闻名的人。一次,汉武帝问他们: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是什么?

寿王抢先答道:“臣认为应该是水,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,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能因为水而得到洁净,包括人也需要用水来清洁身体的污秽,所以,水是最干净的东西。”

汉武帝听了,微微点头,想要表示认可,但一旁东方朔却不同意这个观点,反问寿王说:“如果有人将尿液掺入到水里面,那么请问,水还算是干净的吗?”

寿王一时无言以对,汉武帝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,于是就问东方朔:“那你觉得最干净的东西是什么呢?”

东方朔微笑着回答道:“臣以为,‘眼不见为净’。”

汉武帝听到这样颇富禅机的话,也不由得笑了,接着问道:“既然眼不见为净,那世界上最为污浊的东西又是什么呢?”

东方朔继续打机锋,说道:“干净与污浊,只不过是见与不见的分别而已!”

星云大师借这个故事指出:所谓“净”,完全是取决于人自己,有些事情,你看不见、知不道,它就是“净”的,看一旦你看到了,知道了,反而会发现其中的污秽。所以,真正聪明的人,往往懂得“眼不见为净”,有了这种“净”,人生反而会有许多的福气,避免许多无谓的烦恼。



俗话说:“眼不见,嘴不馋;耳不听,心不烦。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看见、知道的乐趣,也有看不见、不知道的福气。


什么是看不见、不知道的福气呢?星云大师举例说,有些诱惑,你看不见,就不会被其诱惑;别人背后批评你甚至是骂你,你不知道,也就随它去了;如果有人算计了你,占你了的便宜,你知道了,往往就会生气、烦恼,甚至去报复,但你不知道的话,那心里就不会有什么计较;明天或许会发生一些对你不好的事,但你今天不知道,那你今天就能过得很快乐、很坦然,这不是像“鸵鸟”一样,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不知道危险,而是真的不知道,所以也就不会忧虑。


星云大师

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更多,但知道的更多,诱惑就越多,烦恼也就越多。苏东坡诗云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我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”,说的就是其中的道理。当然,星云大师在这里并不是反对求知,也不认为人应该什么都不知道,这样的话,也是无知的表现,星云大师只是强调,真正聪明的人,要知道应该知道的,至于不应该知道,就没有必要知道,如此,才能眼不见为净。


正如他所说的人间佛教理念:“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,社会上人我和谐,国际间平等和平,人人本着佛法的慈悲智慧,彼此尊重包容,欢喜融合,真心实意相待,共创圆满自在的人生”。

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

头条号
镜报
介绍
镜报
推荐头条
在线客服